“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勤俭节约作为优秀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口耳相传的佳话,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给养。作为千万家庭中的普通小家,勤俭节约的家风家教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处事准则。
爷爷出生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后来一直在粮食局工作,经历过缺衣少粮的苦楚再加上工作属性,使他对勤俭节约特别是节省粮食有着特殊的认识和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为了养活一家老小,爷爷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5个父辈拉扯成人。从小时候记事起,爷爷家里没有过多的装饰品,墙上一直挂着一幅“爱惜粮食”的毛笔书法作品,直到纸张泛黄也没有换过;茶几上长期立着写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摆件。今天看来,这些老物件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是家风的缩影,是对全家人生活习惯的提点。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对我们节约食物的严格要求,“饭要全部吃干净,不能浪费,不能挑食”“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剩菜剩饭不能随便倒掉”。尽管年幼的当时对勤俭节约并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爷爷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自记事起,他从来都是穿着一身工装、一双胶鞋早出晚归,身上丝毫没有时尚的物件,一幅质朴无华的矿工形象。他一直秉持物尽其用的理念,只要能用,就不会丢弃。在液晶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家里还在继续用老式大头电视机,直到后来无法修理才换掉;出门提的敞口式人造革包用到破皮也没有舍得丢弃;衣服洗到掉色、缝缝补补。正是父亲的“会过”,保障了我们的衣食无忧。父亲一直强调要勤俭持家,他常跟我们念叨《朱子家训》的那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言语教育我们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从小事小节来引导我们。比如:洗脸水用来拖地,最后冲厕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要及时关灯,不要浪费电。特别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市场下行,煤矿经营十分困难,以至于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全家人都过起了紧衣缩食的日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也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了切身的感受。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断向好,但在父亲的倡导下,全家人节俭依旧。在我看来,节俭的意义已经不在于省下多少钱、杜绝多少不必要的浪费,而是已经内化为全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我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去超市,我都会自己备好购物袋,既省钱又环保;孩子的衣服都是穿姐姐家孩子穿小的。孩子虽然还小,但在生活中,我也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教育她要节约,不浪费粮食、随手关灯等等,也常常给她讲毛主席穿叠补丁衣服、邓小平“一根旧皮带”的故事,引导她做一个生活勤俭、内心富足的人。我深刻感悟到,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要坚定不移把这种节俭家风延续下去,用一代做给一代看的榜样、一代学着一代干的接力传承美德、守护家庭。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以上就是我的家风琐事,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但节俭家风却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内化为一种植根内心深处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