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先生深耕企业40年,管理经验丰富,对共享的理念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撰写了《共享机制》一书,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能源集团李伟董事长向全体员工隆重推荐了这本书。通过学习,深受启发。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哪个国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共同富裕做出全面擘画和系统设计,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共同富裕,归结起来就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把财富“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合理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导向,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中国人均收入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高收入群体几乎跟美国相当。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以及背后的资本阶层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支配性地位,获取了超高收入。这种超高收入,是以牺牲社会其他群体的利益获得的。另一方面,国内居民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高,收入增幅远远赶不上GDP增长。而居民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八成以上。可见,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推进共同富裕,要以多数人利益为本,以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群体。企业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微观主体,无疑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共享机制》一书对此写道:片面强调股东至上,只会让企业发展短期化,使企业失去社会基础和员工支持,丧失内在活力。“企业应该成为劳动者、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享的平台。”
企业如何成为共享平台,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机制。宋志平先生在总结混改试点经验时,对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说:“所谓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经营者、技术骨干、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他看来,“资本+经营者+劳动者”是企业机制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上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资本只有实物形态,即现金、厂房、土地、机器等。现在,我们要将企业中的人视为人力资本,让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企业的财富。”
共享机制的核心,是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改变现有的分配规则,让人力资本参与分配,共享企业创造的财富。这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股权激励、岗位分红、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和跟投等,让广大员工不仅享有工资和奖金,而且能像金融资本一样分享企业创造的财富,让企业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平台。
在这个共享平台上,员工凭借劳动进入中产阶层,实现社会的均富和共富——这正是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在企业层面的体现,既符合我们的共同理想,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更加强劲的动力。
在中国,也有不少企业成为打造共享平台的先行者。《共享机制》一书选取了12篇企业案例,其中有宋志平在中国建材工作时所属企业的案例,更多的是他走访或观察过的优秀企业实践。这些案例涵盖了国企、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也涉及了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科研院所等不同领域和业态。书中深入讨论了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科技分红、项目跟投等机制。例如万华的员工持股和科技分红、华为的“财散人聚”机制、西安光机所的“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的“西光模式”、小米的“弹性薪酬制度”、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等等。实践证明,中国的企业完全能够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型企业制度。
宋志平先生认为,许多民企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了分配,给了骨干员工很多期股、期权。但有的国企在机制上做得还不够,由此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容易流失,二是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必须从机制上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在企业中推行共享机制,通过合理的分配手段,建立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
以共享机制为基础,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于国家有利、于企业有利、于个人有益。